呼麥又稱“浩林•潮爾”,是蒙古先祖留給后人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蒙古人形象稱之為“人聲馬頭琴”。呼麥與馬頭琴聲彼此呼應、錯落有致,尤其呼麥的高音區在馬頭琴聲的映襯下悠揚而出,經常給人以錯覺,以為那是行走草原牧人的笛音。
呼麥(浩林•潮爾)遠在匈奴、至少在蒙古民族形成時期,就已是北方草原民族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內蒙古、新疆阿爾泰山、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等蒙古族居住區,以不同的模式、形態分布且流傳,以古至今綿延不絕。
呼麥或“浩林•潮爾”的神奇之處,就是一個人利用自身的發聲器官,可同時發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非常和諧的聲部。呼麥或“浩林•潮爾”一般可分為低音呼麥、中音呼麥和高音呼麥。
呼麥探源
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于深山中狩獵,見河汊分流,飛瀑奏鳴,山谷回應,聲聞數十里,動人心魄,遂加以模仿,產生了呼麥。
又有一說,相傳古代蒙古人參加戰爭,戰前必高聲歌唱潮爾合唱,成功后也會盡情宣泄,狂熱歌舞。于是恢宏的潮爾聲浪中,不期然間產生出飄渺的泛音。聰明的蒙族先民希冀模仿出這樣縹緲的泛音,經過長期探索,終于創造出這一奇特的歌唱形式,將潮爾合唱藝術的基本要素,巧妙移植到一人身上。
且不論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更為可信,二者共同傳遞出這樣的信息。呼麥這一獨特的演唱藝術,是牧民與草原和諧交匯、相交相融的產物。
發聲原理
充沛的丹田氣是呼麥發聲的原動力,同時予以嫻熟的調控,進行必要的阻礙、擠壓進而產生異乎尋常的發聲震動和共鳴。此時,不同部位的發聲器官分處于不同的狀態,或緊張、或松弛、或阻閉、或擠壓,在主要部位形成流暢的共鳴,多器官的同步的組合與完美互動遂產生呼麥。與其他歌唱藝術不同甚而相反,呼麥打破了基音與泛音之間的處理規律,特別強化泛音,使泛音成為基音之上的較為清晰和非常具有聽覺感的聲部。

蒙古族呼麥歌手呼格吉勒圖
呼麥的曲目
由于受到特殊演唱技巧所限,呼麥的曲目不是很豐富。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詠唱自然風光的,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等;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如《布谷鳥》、《黑走熊》等;三是贊美駿馬和草原的,如《四歲的海騮馬》等。
呼麥是大草原給予人類的珍貴禮物。呼麥的產生和發展,是蒙古音樂發展進步的產物,對于聲學規律的認識和掌握、探求聲音奧秘,蒙古人取得突破性進展。
當呼麥伴著馬頭琴悠揚響起,牧民馳馬而過,低沉的歌聲悠然而出,穿越草原上空,仿佛天籟回音,歌聲與馬頭琴漫長憂傷的旋律交織一起。置身其間,天空、草原、人、歌聲、琴聲共鳴,共同奏出一個自然的和聲,人間仙境哪里還分得清?
蒙古四胡
在蒙古族傳統民間樂器中,風格濃郁獨具特色的除卻馬頭琴,就當屬蒙古四胡。四胡蒙語為“胡爾”,又名四弦琴,因有四根琴弦而得名。追根溯源,蒙古四胡應源于古代庫莫奚族人所用的奚琴。唐中葉,古代庫莫奚族與契丹并稱“兩蕃”,后漸與契丹融合。元代,融入大蒙古。民族的融合自然促成文化的融合,牧民們于奚琴中吸取精華,創造出極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蒙古四胡”。元時四胡在蒙古風行,并入駐宮廷,至清代依然為宮中樂隊青睞,名為提琴。蒙古四胡形制多樣,可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類。音色或渾厚深沉或明亮歡快, 富有草原風味,可用以獨奏、器樂合奏或為說唱和戲曲伴奏,主要流行于內蒙古通遼市、遼寧、吉林等廣大地區。

低音四胡
低音四胡又稱大四胡或好來寶四胡,廣泛流行于內蒙古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牧區的低音四胡,為便于馬上攜帶,琴身可拆裝,即琴筒、兩截琴桿、弦軸和琴弓等。琴筒最早用一整段木料刳制而成圓筒或八角圓筒形,前口蒙以羊皮或牛皮,后端敞口。琴桿與琴筒同木而制,弓桿較短,兩端縛以馬尾。
演奏低音四胡,將琴筒置于左腿根部,琴頭稍斜向左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拉奏。主要用左手食指、無名指第二關節處按弦,有時用中指或無名指的指甲從弦下頂弦來代替按弦,還不時從弦下彈弦,小指多用來奏出第一把位的滑音和泛音,常用的有揉音、滑音、泛音、打音和顫音等技巧。
除卻上述常用技巧外,左手拇指的指甲彈撥里弦配合右手弓桿敲擊琴筒,也經常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輕彈琴筒皮面配合左手指甲彈弦,這些都是四胡獨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低音四胡發音圓潤優美,音色渾厚深沉,是蒙古族說唱音樂伴奏、民族器樂合奏中重要低音拉弦樂器。

低音四胡
中音四胡
中音四胡主要流傳于內蒙古、遼寧等省農區和半農牧區。形制同低音四胡,稍小。琴筒呈圓筒形,筒前蒙以蟒皮或牛皮,琴頭琴桿,用紅木和紫檀木制作。琴頭平頂,上置四軸。演奏姿勢、方法和技巧均與低音四胡相同。中音四胡音色圓潤,明亮,可用于獨奏、重奏、器樂合奏或為說書、演唱等說唱伴奏,是四胡重奏和民樂合奏中的主要的中音樂器。
高音四胡
高音四胡又稱蒙古小四胡,是在民間小四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民間小四胡,琴筒竹制或木制,呈圓筒形或八方筒形,四軸四弦,音色較粗獷。高音四胡的音質清亮,透明,聲音穿透力強,很有特點。既可演奏緩慢,抒情的旋律,又能演奏活潑、輕快的技巧性樂段。
待太陽收進最后一縷陽光,牧人驅趕牛羊離去,喧囂草原歸于沉寂。暮色在草原上空慢慢溶化,四胡的裊裊余韻隨著暮色慢慢漾開。彎弓射雕,問鼎逐鹿……不盡的傳說和故事于琴聲之中再次回旋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