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是蒙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
無際的草原上,時時會看到用大小石頭堆積而成的巨大石堆。石堆上插柳枝,此謂神樹。神樹掛有五顏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草原,五顏六色的神幡隨風飄拂,召喚著遠方的牧人,這就是敖包。

敖包有的用石頭壘起,有的用柳條圍建,蒙古各處均可見這樣的敖包。
祭敖包多選擇在夏秋水草豐美、牛羊肥壯之時。幾十里遠的牧民扶老攜幼,或坐勒勒車,或騎高頭大馬,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祭祀由當地德高望重的喇嘛主持,于日出之前開始,祭祀場面隆重、肅穆和熱烈。參加祭祀的人員要繞敖包默轉三圈,方向自左向右,邊轉邊向敖包滴灑鮮奶和酒。而后叩拜于敖包正前方,祈禱神佛納福,風調雨順,人畜兩旺。最后將帶來的石頭添加在敖包上,并用柳枝、哈達和綢布等將敖包裝飾一新。

祭祀的禮儀一般有四種,即血祭、酒祭、火祭和玉祭。
血祭
蒙古牧民游牧為生,以牛羊為食。牧民認為牲畜乃天地所賜,祭祀時宰殺牛羊以謝天地,故稱之為血祭。
酒祭
據傳天地諸神不僅喜食肉,亦喜飲酒、喝奶。故蒙人把鮮奶、奶油、奶酒一滴滴灑于敖包前,祭祀天地諸神,祈求幸福平安,稱為酒祭。
火祭
蒙古族崇尚火,認為火是最潔凈的,用火可以驅邪逐惡。因之蒙人在敖包前燒一大堆干樹枝或牛糞,各戶走近火邊,念著自家的姓氏,供上祭品,并將羊肉投入火中,燒得越旺越好。故稱為火祭。
玉祭
玉祭則是用玉石作供品,因玉石極為昂貴,古時僅有王公貴胄使用,一般人家使用不起。現今已不再以玉為祭品,多以寶珠、硬幣或炒米代替。
祭祀儀式結束后,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牧人拉們起優美動聽的馬頭琴,和著琴音唱出悠遠的長調,琴音和瑟,沁人心扉。有的牧人三三兩兩圍坐一起開懷暢飲,吃著冷羊肉,敘說起各自的生活、新鮮事兒。青年男女卻趁此時機,溜進草叢,避開人群,互訴衷腸,這就是所謂的“敖包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