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舉辦三月三歌圩,身著鮮艷民族
服裝的壯族同胞,載歌載舞,歡慶三月三歌節。
3月29日,福建福安穆云畬鄉溪塔村人山人海,第16屆福安三月三歌會在該村舉行。畬族同胞盛裝出行、載歌載舞,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農歷三月三是畬族的傳統節日,又稱“烏飯節”和“對歌節”,是畬族同胞最為重大的節日。每年的三月三,畬族同胞以出門踏青、泡制烏米飯、畬歌對唱等獨特的形式慶祝自己的節日。

3月28日晚,2009年(瓊中)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大型黎苗歌會《放歌三月三》在海南瓊中縣三月三文化廣場舉行。當晚的歌會共分3個篇章,分別是《豐收》、《歡樂》和《和諧》。在熱情奔放的音樂聲中,人們感受到了黎族、苗族人民的勇敢、勤勞、熱情、好客以及能歌善舞。 據了解,今年三月三節慶活動以“黎苗風情,歡樂瓊中”為主題。

3月29日,2009中國?貴陽(烏當)生態旅游年第三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節暨新堡布依三月三民族文化節在新堡鄉開幕,迎來了上萬游客,把景區擠得人車難行。活動當天舉辦了大型民族文藝匯演、山地自行車越野賽、布依族民間文化藝術匯展、參觀土法造紙作坊、布依歌大賽、布依族婚俗展示、焰火狂歡、斗雞、斗畫眉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3月29日,浙江文成縣在西坑畬族鎮龍麒源景區舉行畬鄉三月三旅游文化節。
山歌對唱、木偶戲、布袋戲、竹竿舞等傳統特色表演,吸引了四方游客。
3月29日,貴州鎮遠縣報京鄉的侗族同胞聚集到報京大寨,舉行踩蘆笙、撈魚蝦、
討笆簍、洗蔥蒜、討籃子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共慶三月三情人節。
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據統計,除漢族以外,我國有超過10個少數民族都過三月三。作為農歷月和日相重疊的節日之一,三月三在不少民族中都比較隆重。而不同民族過三月三的方式,又各不相同――
三月三的傳說
三月三 ,古稱“上巳節”,中國古代農歷月和日相重疊的日子都是很重要的節日,如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又說,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的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
三月三的風俗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在唐宋時期非常盛行。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于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遭遇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輕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只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追過一座山崗,他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后,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目送他們,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節日。為了慶祝三月三,人們的準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祀禮堂里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節日當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壯族于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三月三是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兩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活動。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族群眾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都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并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族同胞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
侗族在三月三節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于三月三殺牲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瑤族的三月三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他們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土家族的三月三是情人節。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另外,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也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非遺名錄中的三月三
2005年,在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海南省申報的黎族三月三榜上有名。在2006年國家博物館舉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上,海南省展區將具有鮮明黎族文化特色的三月三民俗圖片、音像資料等拿來展覽,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2008年6月,正值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期間,國務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省申報的畬族三月三被列入其中。
(來源:中國民族報,編輯:徽藝坊鐵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