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西南有數萬座土樓,2006年,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7月,土樓又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于是土樓的名聲鵲起,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
我們一行30人,選擇了福建永定縣的客家土樓作為重點游覽目標。列入我們“土樓之旅”名單的有:振成樓、福裕樓、奎聚樓、如升樓及承啟樓。
這里土樓的居民主要是客家人,故名“客家土樓”。說是客家人,乃因戰亂,他們從中原地區遷徙而來,為防盜匪的騷擾,便聚族而居,建起了這城堡式的土樓,也就出現了如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觀。
我們觀賞土樓,先是從山坡上鳥瞰土樓群的全貌:只見在崇山峻嶺之間,有一大片平地,茂林翠竹,小橋樓亭,充滿了詩情畫意。而土樓群就巍然聳立其中,星羅棋布,均是黃墻黛瓦,也有中間一座方土樓四周4座圓土樓;最好看的是圓形土樓中三圈的,四圈的,甚至五圈的,數環土樓層層疊套,中心位置聳立著一座祖堂,這三環樓四環樓就像幾員大將緊緊守護著祖堂,那是土樓的威儀,莊重又壯觀。建筑的別具匠心,令人驚嘆。
走下山坡,我們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道,走進了一幢幢土樓參觀。每座土樓的樓名,是他們的祖訓。如“承啟樓”,樓門聯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孫謀讀與耕”。該樓占地面積不算最大,最大面積的土樓有10000多平方米的。但此樓至今住人最多,共有300多人。有句順口溜:“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此樓上過郵票,是座名樓。
承啟樓400個房間一樣大小,但一戶與一戶之間有拱門相隔,遠遠望去,像是一只大的蜂窩。老老小小人丁興旺,據說,新媳婦嫁到承啟樓有一年多,還無法認識全樓的人。
每一座土樓是個整體,全樓一扇大門,門閂是用一根六寸見方丈把長的硬木直插墻內,沒有兩個人根本就開不了樓門。土樓的特點是全樓貫通,每層有走馬廊,暢通無阻,但每戶人家也有獨立的小天地,把自家的小樓門關上,又有了一個相對獨立與私密的家。既聚族而居又彼此獨立,公私兼顧兩全其美。
土樓不土,更非原始和低俗,我們看到的幾座土樓,室內裝飾都很精美。雕梁畫棟,字匾、楹聯、題詩題畫、彩繪壁畫,不少還出于古代名人或高官的手筆,有著了不得的文物價值。據說有的樓還畫著西洋美女,古羅馬鐘,說明先輩們已接受外來新事物。
我們當夜住宿的僑福樓就有明證。樓主老江介紹,他家4兄弟,3個在美國和緬甸,有11個侄子女是洋博士。果然,在他家祖堂里掛著一張特大的照片,照片上就是11個戴博士帽的漂亮男女后生。
土樓是個和睦的大家庭,逢年過節,在外闖蕩的人便大包小包地趕回家鄉,過團圓年。土樓又有規定,六旬以上的老人謝世,村里都要燃放三聲銃炮,村村戶戶停炊,紛紛趕來吊唁和幫忙。誰家的孩子上大學,全村敲鑼打鼓燃放爆竹,宰雞殺鴨,好像過年一般,熱鬧非凡。
土樓人好客,我們參觀的每一家都笑臉相迎,樓梯上貼著“歡迎參觀”的紅紙。讓游客自由出入,上下觀賞,盡興而歸。
(來源:新民晚報)
相關鏈接:
走進客家土樓
黃禹康
丹桂飄香的金秋時節,我應幾位北京的記者朋友之約,一同前往閩、贛、湘、鄂四省紅軍當年活動或戰斗的遺跡作紀實采訪。我們一路翻山越嶺,進侗鄉、走苗寨、住客家土樓,感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風情。沿途所見的客家土樓、庭院、侗鄉的涼亭、花橋、苗寨的水碾、吊腳樓生機勃勃,婀娜多姿。當我們走進閩西那一座座神秘而滄桑的客家土樓時,仿佛走進一座座文化藝術殿堂。
閩西永定土樓建筑,歷史悠久。據檔案史料記載:西晉以后,中原南遷的客家人,就在永定聚族而居、世代相傳,逐漸形成有“客家”獨特形式的山村土樓住宅,直到今日仍在繼續居住,客家土樓因此也成為中華民族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土樓主要有圓形、方形兩種,但以圓樓最為優美。僅閩西永定縣就有方樓4000余座,圓樓360多座,其中尤以圓形土樓最富有客家傳統色彩,遠遠望去如同從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
當我們走進這古老圓形的土樓,發現樓中有樓,環環相套,整座樓占地幾千平方米,全樓有數百個房間,可以居住著好幾百人,樓房廳堂、倉庫、畜圈、水井、臥室等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土樓內部通風采光性能優良,且冬暖夏涼,十分實用。每座樓都筑有高大的圍墻,設有中門、則門、防衛門、檐廊拱門和一個總大門。整座土樓形同一座堅固的城堡要塞,如遇匪寇入侵,只要把大門一關,盡可高枕無憂。一座座土樓構成了一個家族、形成了一個村寨。
這里首先向大家介紹的是“圓樓之王”――承啟樓。此樓始建于1628年,1709年完工,歷時約80年。全樓內外環繞四環,占地5376平方米,具有400多個房間,上百米供層樓之間垂直交通的樓梯和連接各個空間總長約有1.5公里的長廊。“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你樓東,我樓西,共住一樓不相識”,說的就是承啟樓。1981年,承啟樓被載入《聯合國名勝詞典》。1986年,以承啟樓模型為圖案的郵票被評為世界最佳郵票。
還要介紹的是“土樓王子”――振成樓。它是客家土樓的一張名片,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內外兩環按八卦形建造,外環4層,卦與卦之間設防火墻間隔。中心大廳既古樸典雅又富麗堂皇,柱廊是古希臘建筑的主要特色,這中西合璧的獨到之處就是“土樓王子”美譽之由來。
還有“最高方樓”――遺經樓,它是客家山寨最高的土樓,也是最堅固的土樓。據說在清朝同治年間,曾發生過一次兩軍對峙戰斗,長達2個多月槍擊炮轟,整座樓安然無恙。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年時期,紅軍永定獨立團和赤衛隊堅守遺經樓與國民黨軍隊對抗,國民黨匪兵依靠優良的武器裝備,先后用炸藥爆破3次,由于土樓的墻體堅固厚實,除大門外邊塌了一小角外,樓內幾百人照常生活,持續了1個多月時間,最后國民黨匪軍不戰而退,可見遺經樓是何等的堅固。
還有“布達拉宮”之稱的奎聚樓、湖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等等,撲朔迷離、美不勝收。那一座座用生土夯筑而成的客家土樓,或依山偎翠,或臨河沿街,錯落有致、蔚為壯觀,使永定成為了一個不設大門的客家土樓民居博物館。
客家土樓不但有極高的實用價值、觀賞價值,還有絢麗多彩的文化內涵。其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它巧奪天工的規劃設計和建筑技術上。采用外土內木結構,不用一根鋼筋、一包水泥、也未采用任何現代機械。一二米厚的墻體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全是未加工過的生土(黃泥)、石灰、細砂,用傳統的“人墻板”夯筑成墻。其巧妙設計具有防火、防震、防潮等功能。樓內大小拱門彼此相通相隔,并設有防火墻,門內頂端設有防火水喉、水箱、水柜。如果―家不慎釀成火災,也不會危及左鄰右舍。圓樓的圓形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外墻底部最厚,往上漸薄并略微內傾,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和向心力,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勻下陷情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歷史上永定曾發生過7次強烈地震,而龐大的土樓墻依舊安然無恙,更奇怪的是環極樓在地震中墻體震裂近20厘米的口子,但震后不久又出現重新復合的奇跡。用大塊卵石筑基,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具有防洪作用。墻頂設計了挑高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確保雨水甩出墻外。
優良的建筑文化閃爍著客家人的聰明智慧,客家土樓的文化內涵還體現在它的附屬品上。在客家土樓博物館內,我們還看到一幅古老的《易經讀本》圖片。易為六經之首,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據當地幾位客家老人介紹,客家土樓大多是按《易經》的“八卦圖”原理布局建造的。《易經》載:“圓是天,是宇宙的表象。”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或許正是中國人祖祖輩輩都這么說,所以客家土樓才有圓有方,且方中有圓,圓中有門。
從客家土樓的樓名上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其樓名與大樓的楹聯相互呼應,充分展示出客家人的內心思想和文化內涵。如振成樓的楹聯是“振綱立紀,咸德達材”;振福樓的楹聯是“振衣千仞,福履萬年”;承啟樓的楹聯是“承前祖德勤與儉,啟后孫謀讀與耕”;衍香樓的楹聯是“繁衍子孫昌盛發達,書香門第世代流傳”等。
在許多目前仍有人居住使用的土樓里,樓內的題刻、名匾、楹聯和字畫處處可見,折射出客家土樓濃郁的文化底蘊。如振成樓有“帶經耕綠野,愛竹嘯名園”一聯,內含一個被稱為“字王”的帶字,據稱字中有字,字能造句,可分解出百余個字來,真是奧妙無窮。還有“干國家事,讀圣賢書”等則完全體現出客家人讀書報國的信念。其中有一家門廳的門楣上至今還留存著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所題贈的“里黨觀型”四個字,其意思是“鄉里鄰里要做學習看齊的楷模”。我們在承啟樓還發現一塊名匾“邦家之興”,是清康熙四十八年江家祖先喬遷新居時縣太爺李世茂親筆題詞贈送的賀禮,為該樓距今約三百年的歷史憑證。承啟樓中還保存著清乾隆十九年制作的大屏風12塊,該屏風是清乾隆年間江聲軒七十壽辰之際,朝廷各部大臣出資千金雕刻面積達40余平方米的錨金字畫圍屏相贈的賀禮,整個屏風有圖案、有頌詞、有當時清廷各大官員的簽章賀詞,圖文并茂,其雕刻、書法、文學、繪畫藝術以及油漆工藝皆十分精湛。同時還有4幅兩三百年之久的老祖宗畫像,清乾隆九年時的名匾“筆花世第”、“兄弟選魁”,還有現代科學家江氏的名匾“發揚光大”等等。
客家土樓的文化還體現在它的人文特點上。一座土樓就是一個大家族、一個小社會,因此有它嚴格的族規樓法。其所規定的行為規范如族產與繼承,勞務與攤派等具有一定強制力,其中尊老愛幼、和睦共處是族規、樓規的主要內容。如“承先祖嫡傳派衍無多,何必大分爾我,啟后裔良訓出入相見,最易重法人倫”、“有上承,就有下孝”等均體現出客家人以德治家的理念。
客家土樓是華夏民族大家庭中一枝獨放異彩的建筑奇葩,更是中華建筑史上的一部經典杰作。它形象全面地展示了客家人的居住文化和歷史風貌,我們可以從文物的角度看客家土樓悠久的歷史,也可以從研究的角度看土樓的建筑藝術和奇特功能。它構成了客家土樓的建筑文化,構成了客家人民的居住文化,構成了客家民族的綜合文化,是一部不朽的、讀不完的民族史書。
(來源:規劃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