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琵琶是侗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彈撥樂器,常用于侗歌的伴奏,主要流行于貴州、廣西、湖南的侗族居住地區。每個侗家寨幾乎都有鼓樓,每逢節日和勞動之余,全寨的男女老少都會盡情歡樂,彈起琵琶,傳歌、對歌。侗族歌手在演唱琵琶歌時,常常用琵琶伴奏,自彈自唱。

神話傳說
說到侗族琵琶歌,侗家寨還流傳著一個神奇美麗的傳說呢。很久很久以前,侗族人民本沒有侗歌,也沒有侗族琵琶。一日,天上的七位仙女來到侗鄉一條清澈的河中洗澡,她們看到侗族人個個都很樸實善良,但不會唱歌,于是很同情。回到天宮,七位仙女就將侗族人質樸但不會唱歌的事情向玉皇大帝稟告了,玉皇大帝當即讓人把仙歌撒到侗鄉的江河之中去。
在一個炎熱的中午,侗族小伙子阿寶來到離侗寨不遠的河里去洗澡。當他洗完上岸正準備穿衣服時,河里突然掀起了巨浪,浪濤翻滾了很久才漸漸平靜下來,只見河中心飄上來一條大鯉魚,游了幾下就一動不動了。阿寶趕忙縱身躍入河中,把這條鯉魚慢慢地拖到了岸邊。寨上的幾個小伙子看到阿寶很吃力地在拖魚,都跑過去幫忙。最后,他們幾個人用兩根大木杠把鯉魚抬回了家。當天夜里,阿寶就做了一個夢,夢見天上的神仙對他說,這條鯉魚是玉皇大帝派人撒在侗鄉的歌曲,它的蛋里面全是歌。第二天清晨,阿寶將夢中的事告訴了幾個伙伴,眾人商量后決定破開魚肚取出“魚蛋歌”送到各個村寨去。
取出“魚蛋歌”后,他們就上路準備送到各個村寨里去,走到半路時,忽然遇見了兩個漂亮的姑娘,一個叫索樣,一個叫索鴦。他們把魚蛋交給索樣和索鴦,請她倆把魚蛋分給各地侗族鄉親。索樣和索鴦得到魚蛋后很高興,卻不知怎樣才能用嗓子唱出好聽的歌曲。就在她倆冥思苦想時,恰逢一位老人從她們身邊經過,老人說:“天上各種好聽的歌曲都有,到那里去要吧。”索樣和索鴦聽后就跟隨老人騰云駕霧地來到了天上向玉皇大帝要曲子。她們對玉皇大帝說:“玉皇大帝,我們人間有很多很多的歌,但不知道怎么用調子?也不知道哪樣的曲子才好聽?請送幾種給我們吧!”玉皇大帝聽后笑著說:“我這里各種好聽的樂曲都有,如果你們喜歡歡快明亮的就要蘆笙曲,喜歡溫柔婉轉的就要琵琶曲。”就這樣,索樣和索鴦從天上要來了蘆笙、琵琶等許多曲子,邊彈邊唱著回到了人間。侗族山寨里的人們聽到陣陣優美動聽的歌聲以及琵琶聲,個個心曠神怡,如癡如醉,紛紛效仿兩個姑娘唱了起來。此后,侗鄉的男女老少爭相用琵琶等樂器演唱歌曲,成了名副其實的“歌鄉”。
特征和種類
彈唱侗族琵琶歌主要分兩種場合,一種是青年們在談情說愛時彈唱,內容都是比較短小的抒情歌,往往即興創作,一般用小琵琶伴唱,歌聲、琴聲親切委婉;另外一種是歌師們在鼓樓或喜慶人家當眾彈唱,內容主要為敘事歌。侗族琵琶歌分為抒情琵琶歌和敘事琵琶歌兩大類,其歌唱內容幾乎涵蓋了侗族的歷史、神話傳說、婚戀情愛、風尚習俗、社會交往等各個方面,世代傳承,歷史悠久。琵琶歌唱詞體現了侗族詩歌的最高水準,全國文藝集成志書多把抒情琵琶歌列入民間歌曲范疇,敘事琵琶歌列入曲藝范疇(稱琵琶彈唱),亦有兩者兼備的。
由于各地區侗族琵琶歌使用的琵琶型號、演唱場所以及運用嗓音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多種不同的風格,主要有:
三寶琵琶歌(又稱車江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種,用中型4弦琵琶伴奏,外加果吉(牛腿琴)協奏,由男子彈琴,男彈男唱或男彈女唱,男聲用本嗓,女聲用小嗓,在行歌坐夜的場合演唱,主要流行在榕江縣地區。
晚寨琵琶歌(又名四十八寨琵琶歌):既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種,又是琵琶彈唱的一種,男聲用三弦或五弦的大中型琵琶伴奏,女聲用三弦或五弦的中小型琵琶伴奏,均為自彈自唱。主要流行在榕江、黎平兩縣毗鄰的48個寨和榕江縣的72個寨。
平架琵琶歌(又名洪州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種,由男子用三弦小琵琶(形似牛腿琴)伴奏,男彈男唱或男彈女唱,男女聲均用假嗓,別具一格。主要流行在黎平縣洪州鎮和湖南通道的侗族地區。洪州琵琶歌流行于貴州黎平縣洪州鎮的平架村,該村位于黎平縣城東33公里,地處湘黔桂三省邊緣。平架村唱這種歌曲一直沿襲至今。1952年,貴州省文化部門的音樂工作者發現了這種琵琶歌,將之選調參加貴州省少數民族文藝演出,后推薦上京演出。因當時平架村屬洪州管轄,故這種琵琶歌被命名為洪州琵琶歌。洪州琵琶歌最大的特征是無論男女,全都用假嗓高音演唱,曲調悠揚悅耳,別具風格。它的曲調、歌詞豐富,其種類包括情歌、孝敬老人歌、敘事歌等等。
榕江琵琶歌:抒情敘事兼具,演唱形式、演唱場所和演唱內容與六洞彈唱相同,主要流行在廣西三江縣、融水縣溶江河段和貴州黎平縣的中心地區。主要曲目有 《河對岸》、《初相會》、《路不平》、《好久不見》、《兩相情愿》等。傳承意義
侗族琵琶歌是民族文化的精品,不僅深受侗族當地群眾的喜愛,還多次登上了大雅之堂。1959年,侗族晚寨8名琵琶歌手曾被邀請到北京中南海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同年,三寶琵琶歌參加了貴州省的文藝匯演,被錄制成唱片在全國發行;2004年春天,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西部民歌大賽上,三寶侗族琵琶歌一舉奪得了銀獎。
為了更好地傳承侗族琵琶歌這一民族文化,榕江縣還把侗族琵琶歌引入了課堂。侗族琵琶歌現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了世人的關注。近年來,侗族琵琶歌聲名遠播,這朵民族的藝術奇葩,也將越來越絢麗地綻放。
(來源:西部時報)
相關鏈接:
侗族琵琶歌 琵琶越彈歌越多
侗族琵琶歌分布于整個南部方言侗族地區,用琵琶(侗語為“嗄貝巴”)伴奏進行演唱的單旋律、單聲部獨唱或對唱歌曲,可分為抒情琵琶歌和敘事琵琶歌兩大類。由于各地琵琶歌使用琵琶型號、定弦的不同,土語的不同,演唱場所的不同和運用嗓音的不同,從而形成許多不同的風格。
洪州琵琶歌流行于貴州省黎平縣洪州鎮的平架村,該村位于黎平縣城東33公里,地處湘黔桂三省邊緣。平架村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約1405年),據說那時此地已唱這種歌曲,一直沿襲至今。1952年,貴州省文化部門音樂工作者發現了這種琵琶歌,將之選調參加貴州省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后推薦上京演出。因當時平架村屬洪州管轄,故這種琵琶歌被命名為“洪州琵琶歌”。
沒有琵琶就沒有歌
楊昌奇是黎平洪州鎮洪州琵琶歌演出隊的隊員,他在唱歌的隊伍里總是顯得很突出,很容易被認出來。
除了他通常站在歌隊的中心位置這個原因外,在貴陽看了他的幾次演出后,我發現他不光表情豐富,唱歌很投入,而且手拿琵琶隨樂擺動的姿勢也很到位,舞臺表現力很強。這個在當地被稱為歌師的中年人告訴我:在他生活的黎平縣洪州鎮平架村,有差不多2千人,除了不會說話的嬰兒,都會唱歌。只是唱得好或不好,會得多或不多的問題。
侗鄉的孩子都愛歌,楊昌奇也不例外。他從小就喜歡聽歌,聽到寨子上哪里有琵琶的聲音,哪里有歌聲響,他就跑到哪里坐下。聽別人唱,看別人彈。時間長了,他會的歌也就多了。
楊昌奇說琵琶是愛唱歌的侗族人的最重要的一種樂器。對他們來說,沒有琵琶就沒有歌。琵琶一響就想唱,越彈琵琶越能唱。“你看,我們的琵琶只有三根弦。要用杉樹枝來做琵琶,音色才響,才脆。我們彈琵琶用的是牛角做的彈片。”楊昌奇說,如果天氣回潮的話,其他材質做出來的琵琶彈起來不響。在平架,很多人都會自己做琵琶,如果彈撥的時間長了,琵琶面就會受損,影響了音質音色,那么就要把琵琶面板更換。
洪州平架琵琶歌和其他侗族琵琶歌不同,男女均用假嗓演唱。“不會用假嗓就不能算琵琶歌。”楊昌奇說要學假嗓有一定的難度。“平常人,3個月會彈琵琶調子,要自彈自唱的話,估計要1年多。”關于假嗓的由來,楊昌奇說起流傳的一個故事:一對青年男女相愛,在月堂相會。男彈琵琶女唱歌,情誼綿綿。本嗓談情說愛怕父母聽到,為了不讓家人發現,又不吵醒家里的老人,雙方都用假嗓來唱歌。后來,這種唱法自成風格,傳唱開來。
楊昌奇說平架琵琶歌流傳下來的有古歌、敘事歌、勸事歌、情歌等。其中最為有名的有《晚輩要把老人敬》《丟久不見常相思》等。唱著這些歌,楊昌奇和村里的其他人到了貴陽、到了北京演出。他說,看到有很多人喜歡他們的琵琶歌,感到特別自豪。只要有機會,他們也愿意唱給大家聽。
藝術特征
洪州平架琵琶歌最大的特征是無論男女,全都用假嗓高音演唱,曲調悠揚悅耳,別具風格。它的曲調、歌詞豐富,其種類包括情歌、孝敬老人歌、敘事歌等等。情歌是男女青年在家中或在山坡上彈琵琶對唱的歌,主要是傾吐互相愛慕之情。孝敬老人歌是男女青年在公共場合彈琵琶唱的歌,內容是怎樣孝敬老人,著名的一首歌叫《青年都把老人敬》。敘事歌是年紀大的人在鼓樓里或公共場合演唱的歌,內容大都是敘述民族歷史、重大事件和民間故事。
平架琵琶歌主要是在民間自發組織的興趣愛好組合中互相傳授,父子或親屬之間并不直接傳授。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兒童學歌,這是侗鄉人的傳統習俗。洪州琵琶歌在侗族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侗族琵琶歌中的珍品,是古老民歌的遺產。在琵琶歌中洪州琵琶歌是惟一用假嗓演唱的一個稀有品種,其琵琶制作工藝自成一體,演唱演奏為群眾所喜聞樂聽,并已成為當地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間記憶
吳朝文(黎平洪州鎮平架村村民):
我從小跟老人家學唱歌,那時候買不到弦,就用釣魚的線來做弦,繃也繃不緊。后來又愛跟著后生小伙去行歌坐月(注:“行歌坐月”就是談情說愛,一般都是農閑季節盛行。很多侗寨有專門的“月堂”,即吊腳樓供年輕人聚會,多數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與姑娘對歌交游)。
1981年我去當兵,在云南服役。我用部隊的錄音機悄悄地錄了一首假嗓唱的家鄉琵琶歌,也沒有什么伴奏,放給幾個戰友聽。他們問我唱的是什么歌,像哭一樣。呵呵,他們從來沒聽過這種唱法。這盒磁帶,我一直保留著。
我是1985年退伍回家的。覺得(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唱歌的人少了些。現在又恢復了,小孩子一教就會。30歲―――40歲的人基本上全都會。別的村的姑娘來玩,后生彈起琵琶就去了。
吳學良(黎平洪州鎮平架村村民):
我今年38歲了。到過江浙一帶打工,也到過廣東、福建、深圳打工。我不久前在深圳打工時,還把琵琶也帶上了。和一起去打工的同村的伙伴沒事的時候唱唱家鄉的歌。今年回家剛好遇見我們洪州琵琶歌要到安順、貴陽等地演出,我也參加了,演完后再回去打工。
風格種類
由于各地琵琶歌使用的琵琶型號和定弦的不同,土語不同,演唱場所不同,運用嗓音不同,因而形成許多種不同的風格。
1、三寶琵琶歌(又稱車江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種,用中型四弦琵琶伴奏,外加果吉(牛腿琴)協奏,由男子操琴,男奏男唱或男奏女唱,男聲用本嗓,女聲用小嗓,在行歌坐夜的場合演唱,主要流行在以三寶為中心的榕江縣地區。
2、晚寨琵琶歌(又名四十八寨琵琶歌)既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種,也是琵琶彈唱的一種,男聲用三弦或五弦的大中型琵琶伴奏,女聲用三弦或五弦的中小型琵琶伴奏,均為自彈自唱。主要流行在榕、黎兩縣毗連的四十八寨地區和榕江縣的七十二寨地區。在整個侗族地區只有四十八寨地區才有女性彈琵琶唱歌,七十二寨彈唱是敘事琵琶歌的一種,多由中老年男性藝人自彈三弦或五弦大型琵琶伴奏,應聽眾之邀在民居堂屋或長廊演唱,以唱敘事歌或說理歌為主,只流行在榕江縣七十二寨侗族地區。
3、平架琵琶歌(亦稱洪州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種,由男子用三弦小琵琶(形似牛腿琴)伴奏,男彈男唱或男彈女唱,男女聲均用假嗓,別具一格,主要流行在黎平縣洪州鎮和湖南通道縣播陽鎮為中心的侗族地區。
4、六洞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種,用四弦小琵琶伴奏,男彈男唱或男彈女唱,在行歌坐夜的場合演唱,原先男女聲均用假嗓,現在也有改用本嗓的,主要流行在黎平、從江兩縣泛稱為“六洞”、“千五”和“十洞”的地區。
5、榕江琵琶歌抒情敘事兼具,演唱形式、演唱場所和演唱內容與六洞彈唱相同,主要流行在廣西三江縣、融水縣溶江河段和黎平縣以“四腳牛”為中心的地區。主要曲目有《河對岸》、《初相會》、《路不平》、《好久不見》、《兩廂情愿》等。
6、尋江琵琶歌抒情敘事兼具,演唱形式、場所和演唱內容與六洞彈唱相同,主要流行在廣西三江縣、龍勝縣和湖南省通道縣尋江河和渠水流域一帶。
(來源:華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