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溪高蹺舞是平陽縣鶴溪鎮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以戲曲裝扮為主,雜技展示為輔,文武兼有,極具情趣。
鶴溪高蹺舞至今已傳承三百多年,大多在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會中表演,舞者身著盛裝,載歌載舞,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
雙腳踩出新春幸福節拍
歡慶的鑼鼓敲起來,歡快的舞蹈跳起來。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是在平陽鶴溪一年一度的傳統廟會。每逢廟會,各種風格迥異、豐富多彩、散發著濃郁純樸的泥土芳香的民間藝術表演,走街串巷非常熱鬧。
“咚咚鏘、咚咚鏘”,伴隨著一陣鑼鼓聲,遠遠的走來了一群“高人”,搖搖晃晃的,彩衣飄舞,他們手中或持物或舞袖或揮劍,飾演的均是古典戲劇里的不同人物角色。當地人都知道,那就是高蹺舞。
13歲的余建鑫是一個長相清秀,性格靦腆的男孩,今年第一次參加高蹺舞表演。前兩年,他身邊的不少朋友都踩過高蹺舞,小余看著非常羨慕,恰好今年隊里缺一人,他就主動頂了上去。盡管這回他飾演的是一名普通宮女,卻仍然興致高昂。
高蹺舞舞步復雜多樣,余建鑫時而八字步、時而圓圈形、時而流云交叉步,在鑼鼓伴奏下邊走邊舞。當地百姓翹首觀看,叫好之聲不絕于耳。
小演員們用輕松歡快的舞步,踩出新春幸福節拍。
鶴溪客商“娶”回北方舞蹈
“高蹺舞”又稱“踩高蹺”,從事高蹺表演的多為年僅十余歲的毛頭小孩。
“蹺”采用硬質圓木制作,其下圓上扁,距下端距地面一米處安有一腳踏。兩個蹺為一副,舞者雙腳蹬腳踏,并用布條把腳及小腿綁在蹺踏上,即可行走表演。同時,根據不同戲劇人物,雙手加以各種動作。
鶴溪高蹺舞雖說是該鎮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但只在永樂村余氏族內流傳。究其原因,還得從其由來說起。據當地民眾介紹,鶴溪高蹺舞始于清朝康熙年間,當時的鶴溪商客余文豐經常走南闖北,并從山東娶回嬌妻。其妻嫁到平陽后思鄉心切,憶起所酷愛的家鄉高蹺表演藝術,便置辦道具,購買服裝,教習村中孩童踩高蹺。
鄉里人戲稱,余文豐不僅娶回了媳婦,而且“娶”來了高蹺。那以后,高蹺這種民間舞蹈開始落戶生根于鶴溪,在余氏子孫中代代相傳。
鶴溪高蹺舞扮飾的戲曲種類多多,通常有《唐僧取經》、《八仙過海》、《沉香救母》、《昭君出塞》和《貍貓換太子》等。高蹺表演隊由9人組成,多一人或少一人都不行。在當地閩南方言中,高蹺的“高”字與“9”字同音,年長者介紹,“踩高蹺當然要高人”,因而定為9人。
另據鶴溪鎮政府文化站工作人員吳志壩介紹,早年的鶴溪高蹺舞還有歌本,由于年代久遠漸漸失傳。
藝術表演民間流傳三百年
鶴溪高蹺舞,數百年來聲名遠播,為當地及周邊民眾所喜聞樂見。
高蹺舞這種表演活動靈活機動,可以在廣場表演,也可走街串巷。解放初期,鄰近鄉鎮每逢廟會、春節,會經常過來邀請鶴溪高蹺隊過去表演。因而每到新年,人們便打起了綁腿,踩著高蹺,盛裝出行。
在那貧困的年代里,即使外出表演也沒有多少錢,至多是混個飯飽,但大家已是非常滿足了。
在鶴溪永樂村,余氏子孫到了十多歲,都有機會參加高蹺表演隊。至今族內祖孫三代人從事過高蹺表演藝術的數不勝數,一些家庭甚至祖祖輩輩都為高蹺藝人。
81歲的永樂村村民余榮紹是目前最年長的高蹺表演藝人,“十歲出頭開始踩高蹺,年少時模樣長得不好,演的都是些丑角,印象最深的是扮演西游記里的豬八戒。表演前拿些衣服綁在肚子上,扮成大肚皮,十分滑稽。”如今對于七十年前的往事,老人仍然記憶猶新。余榮紹老人的父輩、祖輩都曾練過高蹺,解放后他的小兒子余炳成也曾經參加高蹺表演,就是現在他的一名二十多歲的孫子還是高蹺舞的鼓樂手。
現年70歲的余榮畝家祖祖輩輩都曾參加高蹺,今年小孫子余建鑫也懷著一份好奇心,加入高蹺隊。或許是遺傳因素,小家伙練了不到兩天竟然就可上路了。
據老藝人介紹,早年孩子們都十分樂意學踩高蹺。人踩在高蹺上,有種高入云端的感覺,讓人覺得很好玩。此外,他們還可獲得額外的零食。因為高蹺舞所到之處經常會有一些糕點鋪、糖果店,送來味美的小零食,以圖吉利。這對十多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是不小的誘惑。
從家族節目到全村人的活動
鶴溪高蹺舞在文革中亦難逃浩劫,表演活動被迫停止,服裝道具付之一炬。直到改革開放,才又恢復了該項藝術活動。
在余氏祠堂里,余建鑫在爺爺余榮畝的幫助下穿戴道具,向我們
展示充滿情趣的高蹺舞蹈。老人告訴我們,踩高蹺綁腿甚為重要,綁得太緊,小腿肌肉脹痛,太松了高蹺不聽使喚。在一次活動中,其中一個孩子就因為綁腿松動,走不了路,不得已暫時退出,后來重新綁好后,坐上三輪車趕上隊伍。
隨著時代發展,鶴溪高蹺舞也發生了一些變革。四五年前,高蹺舞從余氏人的家族節目,悄然轉變成村里的集體活動,陸續吸納了一些外姓孩子。為了降低危險系數,高蹺的高度也從1.5米降為1.2米。
近些年來,除了每年一次的鶴溪廟會外,鶴溪高蹺舞還參與平陽文化藝術節等各項文化活動,先后去過南麂島、鰲江、瑞安曹村等地。
每次出行表演,隊伍浩浩蕩蕩,九名高蹺表演者、一名領隊、一名舉牌者、四名鑼鼓隊員。另外,在每個高蹺表演者身旁,都有兩名家長或村民亦步亦趨的跟隨看護。一場高蹺表演,時間短的有兩個小時,長的超過三個小時。一旦小孩子走得太累,或出現某個意外情況,旁邊兩個看護就及時上來用肩膀扛著孩子行走。
老少娛樂熱鬧背后尷尬多
目前,永樂村著手高蹺民間藝術的人寥寥無幾,且年事已高。余榮紹老人是目前高蹺隊最德高望重者,負責村里高蹺隊已有二十多個年頭,每次表演前負責召集人員排練。說起高蹺舞的日后發展,老人對此深為憂慮
鶴溪高蹺舞熱鬧的背后,隱藏著諸多尷尬。首先是演員缺乏,因為高蹺上面的腳踏承受不了太多的重量,所以只能是十歲出頭的孩子。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生怕出意外,舍不得讓孩子學習踩高蹺。近兩年,每次表演前為了湊齊9名適齡演員,村干部不得不挨家挨戶上門動員。
其次是資金缺乏,高蹺舞表演曲目諸多,各種衣服道具也不少,目前總數超過七十多套,都是村民自籌資金置辦,其中一些舊衣服還是六七年前定做的。為了省錢,就連演員的描眉畫紅,都是請村里一名畫佛像的老人免費給幫忙的。
因為高蹺舞表演純屬公益活動,村里的中青年都不愿意接手組織該項活動,眼下的鶴溪高蹺舞,幾近成為了老少娛樂配。
鶴溪高蹺舞,這古樸的民間藝術,和著熱鬧的鑼鼓聲,已搖搖晃晃地踩過三百多年,給人們生活帶來無盡快樂和喜悅。我們也真心希望它能繼續一路踩下去,舞步永不停歇!
(來源:溫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