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船工號子,大家不陌生。而提到抬工號子,恐怕很多人會茫然。在仁壽縣,就有這樣一項省級“非遺”項目――抬工號子。為了揭開抬工號子的神秘面紗,近日,記者走進仁壽,一探抬工號子的“前世今生”。

歷史溯源
“不唱號子路難行”
仁壽屬丘陵地帶,因為以前沒有大道,人們只能通過山間小道交通往來。當地人也沒有用牲口馱運貨物的習慣,重物都靠肩挑背磨,人工搬運。遇上重物難移,就產生多人合作,靠肩抬,形成抬工隊伍。“前輩古人把話講,修建長城秦始皇,當數元老張抬匠,帶出徒弟干這行。”從這首傳唱已久的抬工號子來看,抬工的歷史像是有兩千多年了。
為啥要喊“號子”呢?俗話說,“石怕嘮”,抬工們在抬石頭砌塘筑壩、造房架橋時,只要喊上號子,就會忘記負重之苦,減輕疲累。抬工號子既是勞動號子,也屬民間歌謠,這些平仄押韻的七字或五字句,唱腔高亢嘹亮,節奏感強烈,抬工們唱著號子,穿山越嶺,協調行動,統一步伐,極具地域特色。
勤勞樸實的仁壽人,將自己的生活現實與理想都融入了抬工號子中。抬工生活的甘苦,本地悠久的歷史傳統,富有靈氣的山山水水、人文風物、杰出人士的豐功偉績,以及美好愛情通通進入了號子的題材視野。號子的表達方式不拘一格,有敘事抒情的,也有評論時局的,既有通俗文雅的嚴肅號子,也有打趣調情的花花號子。過去的姑娘出嫁時,時興坐四人抬的花轎,途中,抬工們把花花號子吼得隨心所欲,既表示祝福吉祥,又把含蓄的新娘調侃個夠。出殯入葬,抬工們唱起嚴肅悲哀的抬喪歌,催人淚下。
獨特魅力
力與美的結合
“昔日那個仁壽縣喲,十年那個九年旱喲,靠天來吃飯咧,生產好艱難咧,一九那個七零年,興建那個黑龍灘嘛,民工齊奮戰喲……”如今漫步在“高峽出平湖”的黑龍灘水庫大堤,腳下踩著一方方條石,當年6萬多人的抬工隊伍,喊著震天響的抬工號子,一肩一肩、一杵一杵地抬起砌筑大壩的28萬方條石的壯美場景不由浮現腦海。當年的抬工壯舉也造就了一大批抬工骨干,一些善抬會唱、技術高超的抬工自由組合組建專業抬工隊,走村串戶為十里八鄉的婚喪嫁娶、修房造屋服務。有的弟兄同伙,有的父傳子,子傳孫,成為名播鄉里的抬工世家。
如今仁壽縣最有影響力的兩支抬工隊伍:虞丞鄉抬工號子隊和汪洋鎮抬工號子隊,其核心人物王俊清和賴家成三兄弟都出自抬工世家。他們之所以聲名遠播,與其驚險刺激,極具觀賞性和藝術性的高超抬工技藝分不開。而作為后起之秀的汪洋鎮抬工隊,則以背、坐、吊、掛等精湛的技巧,創造出“青蛙曬肚”、“倒掛金鉤”、“懶蛇絞鞭”、“蓮花現墩”、“白猿送禮”等幾十個高難動作,展示了力與美的統一,凝聚了團隊奮發的精神。
文化瑰寶
需要延續和發展
抬工號子無疑是融民間音樂、民間文學、傳統技藝、民俗活動等多種門類為一體的仁壽民間文化載體。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抬工號子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在虞丞鄉采訪時,記者見到了虞丞抬工隊的領隊、已年近古稀的彭禮榜。他告訴記者,自己16歲就開始當抬工,現在腦子里已裝了不下兩百首抬工號子。記者了解到,不少五六十歲的老抬工,都是從十五六歲開始入行,通過五六年的磨煉,才能逐漸熟悉和掌握號子特有的步伐和唱腔,理解其中的暗語,并將唱與上下肢、肩部及全身的動作融為一體。此外,還要經過與整個隊伍長期的磨合,才能協同配合,共同涉險渡難。
抬工技藝和號子是通過抬工的師帶徒和口耳相傳的形式,一代代延續和發展下來。彭禮榜告訴記者,這幾年,交通便利了,農村的風俗也在改變,請抬匠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嫌抬匠又累又賺不了錢不愿學,抬工號子已面臨后繼無人的境地。
“不管怎么樣,我們幾個老哥子商量好了,一直要抬到我們抬不動為止!而且從現在開始,每個人就要開始物色徒弟,一定不能讓抬工號子在我們這里斷了檔!”
(來源:大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