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藝術
東漢以來,逐漸從宮廷藝人中分離出來的一部分人和供職于宮中的士大夫階層,創作出文人藝術這種具有專業性質的藝術形式,并成為正統的藝術史、繪畫史、書法藝術關注的對象。這些作者往往是集詩、書、畫、刻功于一身的知識階層,作品有著很高的藝術素養,講究氣韻,注重師承、門派,著重于個人情感的抒發和個人風格、特點。文人藝術的真正興起主要是宋代以后的事,它從宮廷與民間藝術中分離出去,主要是借助了繪畫題材上新的開拓。北宋以來,山水墨竹成為士大夫畫家發抒胸臆的繪畫題材,他們為追求筆法和筆意,放棄了人物道釋、屋木舟車、樓臺界畫等在此前為畫家和畫工共同采用的題材。北宋畫家鄧椿的《畫繼》一書,按社會地位和藝術品味做了等級排列。宋微宗趙佶被冠為「圣藝」列入書首,「王侯貴戚」趙會欀、駙馬王洗等居次,「軒冕才賢」和「紹紳韋布」一級則是文人專業畫家中的蘇軾、晁補之、文勛、李世南等人。文人藝術的最大特點是講求抒發個性,追求雅致和精神境界。畫工常用題材入上層品級之作很少見,愈到后來,題材上的分化趨勢愈鮮明。民間畫工的作品愈發被貶,不但不能入品級,而且成為具有貶意的「畫工之流」、匠氣之作。
民間藝術借鑒文人藝術
自古以來文人藝術與民間藝術之間的溝通一直存在。在繪畫理論和畫理、畫法中,民間畫工所用民間畫訣和文人、士大夫畫家遵循的畫論原則也常有共同參用之處。此外,文人畫的題畫詩、榜書、題款等形式被民間年畫、燈方(屏)畫藝術所吸收。如在年畫創作方面,民間畫工積極吸收文人畫的長處,甚至有經濟實力的畫店出資請名畫家出樣稿,這就為民間年畫向文人畫風格的靠攏提供了最便捷的道路。清代著名畫家高桐軒傳真像的寫生方法運用于年畫的人物刻畫,文人畫中的四時點景納入年畫構圖,不僅提高了繪畫的格調,也豐富了年畫的風格,為民間年畫的雅俗共賞作出了貢獻。天津楊柳青年畫的文人畫趣味是與高桐軒等畫家的努力分不開的。
從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歷程看,統治者一直對民間藝術漠視貶損,而奉文人士大夫書畫為正宗,造成了藝術史片面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在人們的認識中,民間藝術品總是與鄙俗的「物」和「器」連在一起,上升不到更高的精神上的「道」的層次,這與上層文化所主張的「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有著淵源關系。
中國歷史上,上層文化階層忽視或有意貶低民間手工業、手工藝品的行為,使民間藝術品在被利用、把玩的同時,也或多或少地進入了上層文化階層,促成了相互的借鑒、交流、融匯,而民間藝術對上層文化的容納吸收,也豐富了自身的風格、品味。【蕪湖徽藝坊鐵畫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