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
徽藝坊鐵畫收集整理]前不久,安徽省首屆民間雜技藝術節在該省臨泉縣舉辦。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臨泉縣有各類民間文藝團體1000余個,這些民間文藝團體常年在全國各地演出,每年演出收入突破3億元,這些演出收入成了當地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該縣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
民間藝術之鄉”。
一家一隊一車走遍大江南北
安徽省臨泉縣地處皖西北隅,人口200多萬,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縣和傳統農業縣,也是民間文藝表演團體較多的大縣。據臨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劉峰介紹,截至2008年6月20日,該縣有民營文藝表演團體1180余個,其中名氣較大的雜技、魔術、馬戲團隊就有890多個,歌舞團33個,戲劇團70個,嗩吶班(吹唱團)150個,民舞隊37個,從業人員近2萬人,一年演出30多萬場,全年收入超3億元。該縣分別被安徽省文化廳和文化部命名為“安徽省
民間藝術之鄉”和國家級“
民間藝術之鄉”。
臨泉縣文化局局長劉英告訴記者,這些民間文藝演出團體演出類型不同,活動區域也不同,戲劇、嗩吶、民間舞蹈及威風鑼鼓多在本縣范圍及周邊地市及豫東一帶,而雜技魔術、馬戲及歌舞演出活動范圍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如該縣飛燕雜技團一隊在東莞,二隊在廣州,三隊在武漢;該縣飛鷹雜技團在山東、河北各省城市;而美猴王馬戲團則在安徽合肥,河南鄭州、新鄉及山西長治等城市。該縣一些小型雜技魔術團隊則活動在全國鄉鎮、山區和一些偏遠地區。有一些大中型團隊還應邀到香港、澳門、臺灣等地演出。
“我們這里在明末清初就出現了‘大馬戲班’活動。清末、民國期間出現小班組,建國后逐漸發展。1972年臨泉縣誕生第一個較大的民間雜技團——高塘雜技團,并辦理了演出許可證。”劉英說,正是這里歷史上的民間文藝表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于是出現了上千個民間文藝團體。
據記者了解,臨泉縣從1972年誕生第一個大型雜技團體高塘雜技團,至今37年,僅雜技魔術馬戲團就有890多個,且分布廣泛,臨泉縣雜技隊已走向民間職業化道路,紛紛走出臨泉,活躍在全國各地。
劉峰告訴記者說,這些民間文藝演出團隊的迅速發展,基于人多地少的縣情,為了尋找生活出路,這些來自農村的演員特別能吃苦,適應能力特強。條件再艱苦,環境再惡劣,其他地區藝術團體無法進入的山區,他們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霜雪雨都能堅持演出。前幾年,有些團隊沒有車,他們幾乎憑著一雙腳板,走遍大江南北。現在一家一隊一車,轉場便捷,活動區域更加廣泛。
諸多難題亟待破解
臨泉縣的民間表演團體之多,演出范圍之廣是全國罕見的。但發展情況并不樂觀,影響和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觀環境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問題。
臨泉縣文化局局長劉英認為,由于該縣的民間文藝團體以家庭式為主,部分民間文藝表演團體的負責人文化素質偏低,藝術鑒賞能力較差,管理水平較低,所帶的團體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導致團體的生存發展舉步維艱。而絕大多數演員從小從藝,沒接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藝術修養較差,更談不上對節目的藝術理解,只能生搬硬套死模仿,致使演出停留在原生態狀態。另外,許多原本從事民間文藝演出的青年棄藝外出打工,致使
民間藝術后繼無人,青黃不接。采訪中,飛燕雜技團團長尹燕春說,該團現在面臨的人才問題十分嚴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都不愿意讓孩子去學習雜技,也不愿意讓孩子從事雜技演員這一職業。某雜技團侯團長告訴記者,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后繼無人的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不少文藝團體因為演出獻藝發家致富了,但是大多團體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長遠發展。由于資金匱乏,缺少發展投入,設備、服裝、道具更新慢,節目陳舊,跟不上時代發展,更難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劉英說,臨泉民間文藝表演團體很多,但大中型的少,好的更少,真正有實力、藝術水平上檔次占的比例極少。而新的傳播媒體誕生與快速發展,瞬間將世界一流藝術精華奉獻給觀眾,
民間藝術表演逐漸失去了廣大觀眾。另外,相關部門以前對民間團體過問得少,投入更少,缺乏積極培育扶植和有效的管理與跟蹤服務。
政府出臺政策扶持
民間藝術發展
近日,安徽省文化廳文化市場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今年起,安徽省文化廳推出了鼓勵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的“3311”計劃,即用3年時間,壯大該省阜陽臨泉雜技、宿州馬戲、安慶黃梅戲三大特色民營演藝產業,重點扶持100個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培訓1000名民營文藝表演團體骨干,使該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在扶持民營劇團的計劃中,安徽省文化廳將實行一系列的措施。在臨泉縣舉辦的首屆安徽省(臨泉)民間雜技藝術節,目的就在于擴大臨泉雜技在全國的影響,把臨泉打造成為國家級“民間雜技之鄉”。
記者在臨泉縣參加安徽首屆民間雜技藝術節時了解到,臨泉縣目前已經建立了扶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形式對優秀民營文藝表演團體予以獎勵,對提供公益服務的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給予適當補貼。
同時,該縣文化部門還將定期開展民營表演團體管理人員、編創人員、演藝人員、舞美人員的專題培訓工作,將民營院團骨干演員的培養納入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資助、培養工作之中,提高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演藝水平和創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