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糖,是以食糖加水熬制糖稀為原料,畫出各種圖案的民間傳統(tǒng)技藝。畫糖的人通稱為畫糖人。
畫糖人兒,最見功夫的主要是熬糖和繪畫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糖的多少,加水的比例,熬到什么火候,都是經(jīng)驗的結晶。拿捏不住糖的稀釋程度,再好的繪畫技巧也無法展現(xiàn)出來。握住糖勺繪畫時,講究的是眼明手快、眼到手到迅速造型,以求一氣呵成。畫糖人的題材有小說、戲曲人物、吉祥花果、飛禽、走獸、文字等,以人物和動物的造型最為有趣,若是側面的形象,便以線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則用糖料將其頭部堆成浮雕狀。有的畫糖人更是技高一籌,不僅能用糖畫出平面圖形,還能做出諸如三輪車、自行車、花籃、鳥籠子等立體圖形,做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玲瓏剔透的。有人總結出來的竅門是:“以勺作筆,以糖當墨,凝神靜氣,運腕走勺。用抖、提、頓、放等手法,忽快忽慢,飛絲走線;忽高忽低,粗細有致,一放一收,圓轉流暢;一頓一抖,悄然成趣。”
因此,畫糖其實就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民間的集成!
有一個傳說,畫糖這行當成明朝軍師劉伯溫有關。當年劉伯溫從朱和尚手中僥幸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diào)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chuàng)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后制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么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畫糖與吹糖,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于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xiàn)在據(jù)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天津衛(wèi)是朝朝第三個皇帝朱棣 定都北京設的衛(wèi)戍區(qū),自然皇城墻頭下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便匯集于此,雖然天津的老城墻不再有了,但新修的古樓及周邊的古文化街道上,這幾年也自然匯集了天南海北的畫糖人,擺攤設點向游客賺點手藝錢。
十月二日,我在天津掃街,用一個下午在古樓及周邊的古文化街道逛蕩,拍下了許多畫糖人的手藝及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拍片中,得到了許多購糖人的支持,他們紛紛伸出手讓我拍各類糖畫,那似龍似鳳凰等糖畫在我的鏡頭中栩栩如生,讓在一邊觀看的來自韓國的一位小姐及跟班的人大感興趣,并主動要了我的QQ希望我能把這種中國的
民間藝術的攝影作品贈送于她。
我欣然同意,并在此發(fā)上此文與圖片希望她能看到并下載帶回韓國去,讓中國的
民間藝術傳出國界!【蕪湖市
徽藝坊鐵畫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