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康,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1961年進入工藝美術廠從事鐵畫制作,至今已有57年。勤樸,是張大師貫穿一生的座右銘。張大師說:“我打鐵畫,會先審稿,從構圖、布局到皴法,從外形、氣勢到精神,我都要先過一遍,等在頭腦里發(fā)酵一段時間之后,我再按照層次內容進行分解、勾畫,然后再開始動錘。”

元朝有個叫倪瓚的畫家,他是“惜墨如金”,而我是“惜鐵如金”。我的工作室里基本沒有廢品,上一幅畫留下來的邊角料,我在下一幅畫中會選擇合適位置用掉。

張大師說,蕪湖鐵畫,是集體創(chuàng)新的產物。1957年,毛主席號召“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工藝廠籌備建廠。自古“鐵到蕪湖自成鋼”,蕪湖是鐵匠和鐵匠鋪的聚集地。工藝廠剛建廠時,八大弟子之前都是打鐵出身,根本就不會打鐵畫。他們有的是打銼刀的、有的是打剪刀的、有的打炒鍋、有的打斧頭,但能進得了工藝廠來的,絕非等閑之輩,他們大都畫的一手好畫、寫得一幅好字、或者心靈手巧、手藝精湛......
我家祖上好幾代都是以打鐵為生,鐵匠鋪又分為雜貨和干貨鋪,我家是打干貨的,所謂的干貨就是指斧頭、剪刀一類,雜貨則是指瓢啊、鍋啊之類的。所以你現(xiàn)在讓我打鐵畫用的手鉗、錘子,我很快就能打出來,而且很好用。
事實上,鐵畫的誕生還真得感謝一個叫王仁普的老銀匠,比如說我們打一幅喜鵲登梅,當時沒有點焊機,打好了鳥,打好了梅枝,怎么把它們連接在一起?這時候王師傅運用一系列新的工具和方法,用銅管吹火,硼砂將銅燒化,銅水自然流淌,將兩部分焊接在一起。
張家康大師真情寄語鐵畫人:勤奮拼搏,廣用人才,徽藝坊鐵畫十年如一日,不斷學習創(chuàng)新,完全靠自己,真的很不容易。我們手藝人,在提升技藝的同時,還要做好人,修好德行,所謂“德藝雙馨”。日后,我們要團結一心、敢于突破、勤奮努力,一起把蕪湖鐵畫發(fā)揚光大。

(編輯:陳蘭 徽藝坊鐵畫網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www.tiehua.cn )
徽藝坊鐵畫:傳承300年國家非遺鐵畫鍛制技藝,專注精品鐵畫定制,G20峰會裝飾工程鐵畫定制廠家、廣場噴泉景觀鐵畫開創(chuàng)者,服務客戶3680家,10000余起成功案例見證實力。咨詢可直接撥打電話:18055335968(或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