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
時間: |
2006 |
類別: |
傳統戲劇 |
地區: |
山東省 |
編號: |
Ⅳ-67 |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
茂腔是流行于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據說是因民間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約在清代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于山東半島一帶,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來的肘鼓子調,也可理解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調。因其上下句結尾處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別具特點,所以又稱“噢嗬罕”或“老拐調”。1895年左右,蘇北人“老滿州”攜兒女沿臨沂向北演唱,將柳琴戲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這種唱腔,當地群眾稱之為“打冒”或“打鳴”,取其諧音,“本肘鼓”逐步衍變成“茂肘鼓”,解放后定名茂腔。
茂腔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東半島居民的喜愛。茂腔中女腔尤為發達,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婦女們的共鳴,故茂腔俗稱為“拴老婆撅子戲”。茂腔有一百多個劇目,其中代表劇目有《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羅衫記》、《五杯記》、《風箏記》、《鑰匙記》、《火龍記》、《絲蘭記》、《絨線記》、《蜜蜂記》等“四大京”、“八大記”。茂腔在本肘鼓時期只有鼓、鈸、鑼等打擊樂伴奏,茂肘鼓時期開始使用柳琴伴奏,后來受京劇、梆子等的影響,采用京胡為主奏樂器,按京劇二簧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陸續增添了嗩吶、笛、笙、低胡、揚琴等民族樂器。在行當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來根據京劇行當劃分腳色,分工更加細致齊全。
茂腔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與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但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及藝術觀賞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中的年輕人對茂腔已比較陌生,專業演出隊伍也日漸萎縮。雖然目前茂腔在鄉村還有雄厚的群眾基礎,但發展和傳承的問題同樣嚴峻。
曾金鳳 |
 |
第二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女 |
出生日期: |
1931.08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山東省膠州市 |
項目名稱: |
茂腔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文章來源:徽藝坊鐵畫收集于網絡 http://www.bongj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