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被人們稱為“四君子”,其特有的“傲、幽、堅、淡”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詠物詩歌、散文和國畫中最長見的題材。正是源于國人對這種審美人格化的感懷,古往今來,人們用各種方式去表現“四君子”的風格。蕪湖鐵畫也不例外,從它誕生的時候起鐵工們也就自然而然的用鐵畫的方法去表現它、傳承它,因此,梅蘭竹菊的題材是蕪湖鐵畫最早的作品之一,有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鐵畫鼻祖湯天池的“四君子”作品為證。
蕪湖鐵畫在中國工藝美術中獨樹一幟,它源于國畫,得益于新安畫派繪畫的廋勁簡潔風格以及冷俏奇絕的基本藝術特征。我們通常講鐵畫是“以鐵為墨、以錘為筆、以砧為紙鍛打成畫,它黑白分明、虛實相襯、剛柔并濟,咋看墨色淋漓,具有國畫的神韻,細看飛點走線、錘痕斑斑,具有雕塑的立體美”,其鐵打的畫面讓人震撼,讓人美不勝收。自從蕪湖的能工巧匠湯天池發明鐵畫至今三百四十多年,鐵畫的制作工藝也在不斷地改進,特別是現代鐵畫工藝有了長足的發展。因此,作為鐵畫的傳統作品梅蘭竹菊“四君子”的藝術再創也在悄悄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傳統鐵畫梅蘭竹菊較為寫實,技法古樸典雅,既體現了鐵畫的陽剛之氣,也保留了作品的陰柔之美。而融入現代工藝技法鍛制的鐵畫梅蘭竹菊更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不斷,使其高雅的氣質經久不衰。蕪湖鐵畫“迎客松”和梅蘭竹菊“四君子”、“八駿圖”被鐵畫人嘻稱為“一棵樹、四棵草、八匹馬”,這“三駕馬車”成為鐵畫藝術品中的常青樹,至今一直引領蕪湖鐵畫的創新發展。
梅花——“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磬。”蘭草——“心隨碧草搖清風,嗅得幽香沁心用。”竹子——“一生寧靜淡泊,一世高風亮節。”菊花——“還枝今歲色,復結后年芳。”而鍛制梅蘭竹菊“四君子”鐵畫是我的最愛,因為,我的名字中間也有一個“君”字,這也許就是緣分吧。在我從事鐵畫技術的二十多年中,接觸過許多“四君子”畫稿,也打過形態各異的“四君子”。通過打鐵畫“四君子”,不但使我修心養性境界提高,也使我對“四君子”的品格格外敬重。因此,鍛制“四君子”鐵畫的錘法技藝值得好好總結,故結合本人的鍛制經驗,對鍛制梅蘭竹菊“四君子”的技法作一簡單的淺談,與同行共勉。
首先是鍛制梅花。鍛制梅的時候要注意表現出老梅樁的虬勁、梅花枝的俏傲、花朵的含苞待放、綻放、怒放的各異姿態,將梅花的那種久經風雪霜的頑強品格充分的展現出來。特別是梅花瓣全部都是立體的,不再向從前那樣都是單瓣,現在都是重瓣,姿態各異,故采取鉚疊。這樣,整體的梅花作品看上去給人以鐵骨冰肌傲霜雪的感覺。而鍛制蘭草的技法又大不一樣。蘭草講究清爽秀雅,打蘭草葉子特別講究錘發,要打出葉脊,并且根據畫意鍛出長短、粗細、姿態各異的葉片,形成我們鐵畫人俗稱的“螳螂肚”。而蘭花的花瓣、花穗的組合,更要使得每一朵蘭花都姿態幽雅傳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陳毅元帥的詩句:“只為謦香重,求者遍山隅。”打造的一幅《蘭石圖》,蘭葉茂盛飄逸,蘭花相對淡雅,破石而出的氣勢讓人稱道,堪稱鐵畫佳作。這幅作品現藏于馬鞍山市采石磯公園內。再說竹子的鍛制技術。竹子讓很多文人形容為竹影婆娑多姿,因此,竹子的形態更加復雜多變。制作過程必須注意錘鍛的凹凸、明暗,拉出節紋;竹節的疤痕、溝槽要交代清楚,飛出毛刺,達到自然節外生枝的效果;同樣,竹葉要疏密有致,姿態各異。使得整幅竹子作品挺秀勁拔、彎而不屈,高風亮節,鐵骨錚錚。最后是菊花的打造,菊花的造型比較復雜,講究的是花枝招展、花團錦簇、姿態萬千。無論花瓣大小,制作花瓣主要采用蟹爪式、黑點式、線式、鉤式等方法,最后和制作梅花一樣的采取鉚疊成型,同樣需要注意菊花的含苞待放、綻放、怒放的各種姿態。而菊花葉子的鍛制更要講究自然舒展,葉片或大或小,葉片的缺口也要造型各異,與菊花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達到好花還需綠葉配的效果。
現在的“四君子”鐵畫已經不再拘泥于過去的傳統模式,品種、式樣、規格大大增加,有燈屏、橫幅、立幅、條屏、座屏等,既有成套組合也有獨立成幅的作品。有一幅高2.4米、寬1.6米的鐵畫作品《綠竹垂蔭》就是由“四君子”外延出來獨立的經典作品,是由幾位鐵畫老藝人共同打造,現珍藏于蕪湖工藝美術廠鐵畫博物館內,成為鎮館之寶。還有《報春圖》、《幽蘭》、《高風亮節》等均為獨立成幅的鐵畫藝術精品。因此說,打好“四君子”鐵畫是學鐵畫技術的基本功之一,作品打的好與壞,主要看基本功扎不扎實,所以,鍛打鐵畫的技藝也是需要勤練錘法才能熟能生巧。有了基本功,還需要經常向老藝人取經,只有虛心學習,才能不斷提高。同時,我們還需要汲取更多的其它藝術營養,賦予鐵畫不斷創新的精神,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讓鐵畫“四君子”作品經久不衰,才能使得“蕪湖鐵畫”這塊金字招牌流光溢彩、永葆青春、流芳百世。
作者:周君武(蕪湖鐵畫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