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硯歷史悠久,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內涵,既有實用價值,又有收藏價值。在我們悠久的文明古國,歙硯對中國書畫、文化及藝術等方面起了獨特不可磨滅的作用。
歙硯產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歙縣等地),在中國的四十多個硯品種中,與端硯獨占鰲頭,為硯石領域的絞絞者。史料記載,歙硯始于唐開元年間《713-714年》,獵人葉氏逐獸途中,偶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攜石歸制成硯而盛名一時,南唐中主李璟得歙硯后,很是寵愛,既任硯工李少微為硯務官,組織歙硯的開發與生產。后主李煜更是極為推崇,將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稱為“天下冠”。到了宋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精品不斷涌現,特色之多、質地之細,得到了諸多文人墨客的喜愛,聲名遠揚。
歷代諸多名人與歙硯皆有很深的淵源,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得歙硯贊曰:羅細無紋角浪平,半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風雨拉琴聲。意為研墨聲如拉琴娓娓動聽。(羅紋、角浪紋為歙石上品)大書法家米芾曾用自己的宅地換得好友歙硯一方,示為珍品而藏之。書法家蔡君漠更視歙硯為珍寶,詩曰: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將歙硯視為和氏壁一樣珍貴。到了明清,歙硯成為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
歙硯石質精良,瑩潔細密,發墨如油,澀不留筆,滑不拒墨,二德相兼。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紋理燦爛,色擬碧天。長久使用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煥然若新。
歙硯眾多品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羅紋:石質潤密,紋理多樣,如牛毛般分布均勻,又如波濤翻滾,跌宕起伏,撫之確平滑如玉。眉紋中對眉、雁湖眉、棗心眉為上品,紋理如***嫵媚的眉毛,婉約動人,令人愛不釋手。金星最為大眾普遍喜愛,成點狀,色黃如金,形狀多樣,有如細雨朦朦,有如疾風勁雨,有如雪花飄揚,是歙硯最代表的品種,龜背紋品種稀少,有如烏龜背殼又有如僧人袈裟的紋理,還有如碎瓷般分布均勻的龜裂,很受藏家的喜愛。
歙硯制作工藝十分考究,制作過程較為復雜,有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必須認真對待,否則易成次品,另一方面雕刻者的創意和構思也很重要,既要有實用性,又要有藝術觀賞性。風格以淺雕為主,因材施藝,隨形就勢,利用天然的紋理,巧妙的構思,便可琢出藝境極高的作品,如可利用金暈作云霧,有霞光萬丈之勢,作牡丹有水墨國畫之美,如金星點點,便可作斜風細雨不須歸之意境,豆板金星如朵朵雪花徐徐飄落,加一披蓑衣的人物,便成一方風雨夜歸人的作品,水浪紋如波光鱗鱗,作一小船便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妙趣,工藝和天然的紋理渾然一體,使硯雕的藝術效果協調統一,整體性更強。
每一方歙硯就是一個故事,有很深的內涵,我們通過生動的雕刻,去享受人文之美,學習歷史人物的愛國情懷,在惡劣的環境里,不畏懼,勇于拼搏,創造自己的未來。解讀歙硯的詩情畫意,從而提高人文素養,并從中砥礪自己的意志,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園。
2006年5月歙硯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力求雕刻技法精益求精,從而使歙硯這塊魂寶更具收藏意義。我們堅信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能夠在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和諧社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作者:柯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