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浙江省臺州市、浦江縣傳統戲劇
時間: |
二OO六年 |
類別: |
傳統戲劇 |
地區: |
浙江省 |
編號: |
Ⅳ-39 |
申報地區或單位:浙江省臺州市、浦江縣
臺州亂彈原名黃巖亂彈,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臺州、溫州、寧波、紹興、金華、麗水等地區。臺州亂彈有三百多個劇目,常演劇目號稱“七閣八帶九記十三圖”,七閣包括《回龍閣》、《蘭香閣》等,八帶包括《鴛鴦帶》、《掛玉帶》等,九記包括《拜月記》、《白兔記》等,十三圖包括《百壽圖》、《雙獅圖》等。此外代表性劇目還有《三星爐》、《紫陽觀》、《漢宮秋》、《連環記》、《長生殿》、《單刀會》、《五虎平西》、《陽河摘印》、《錦羅衫》、《紫金鐲》等。
臺州亂彈唱腔十分豐富,以亂彈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調、詞調、灘簧等,是全國少有的多聲腔亂彈劇種之一。其舞臺語言以中原音韻結合臺州官話,充滿民語鄉韻,通俗易懂,別具特色。伴奏樂器有文場、武場的分別,文場分絲竹管弦樂曲和嗩吶曲兩類,武場分鬧臺鑼鼓和表演鑼鼓兩類。臺州亂彈的腳色行當分“上四腳”和“下四腳”,“上四腳”包括生、旦、凈、丑,“下四腳”包括外、貼、副、末。隨著劇種的發展,行當分類越來越細。在表演方面,臺州亂彈有許多絕技,如“耍牙”、“雙騎馬”、“鋼叉穿肚”、“甩火球”、“雨傘吊毛”等,長期以來一直為人所稱道。
浦江亂彈又名金華亂彈,起源于南宋末年,形成于明代中葉,流行于浦江、臨安、建德、桐廬一帶和婺、衢、處、溫、臺諸州及江西、福建等地。因它發源于浙江中部的浦江縣,故稱浦江亂彈。浦江亂彈是以浦江當地民歌“菜籃曲”為基礎,在諸宮調講唱藝術和南戲的相互影響下發展而成的。自南宋末年至明朝中葉的數百年間,它一直以講唱藝術的形式流傳于世。明代中葉,浦江亂彈由坐唱轉為舞臺演出。
浦江亂彈的主要腔調有三五七、亂彈三尖、二凡、蘆花調、撥子等,各分若干板腔,自成完整的系統。伴奏樂器有文堂、武堂之分,文堂包括笛子、板胡、科胡、嗩吶等,武堂包括鼓板、大小鑼、大小鈸等。樂器演奏技巧很高,尤以“三五七”及器樂曲“花頭臺”最具特色。演奏的曲調華麗、流暢、舒展,同時具有激昂、高亢、悲壯、沉郁的情緒特點。浦江亂彈的腳色行當分為13門,包括花旦、正旦、貼旦、老旦、小旦、大花、二花、小花、四花、老生、老外、副末、小生等,其表演具有文戲武做、武戲文做的特點,程式規范,粗獷有力,富于鄉土氣息,在特技和武打表演方面也別具特色。浦江亂彈劇目大約有三百多個,現已收集到近200個,代表劇目包括《玉麒麟》、《百花臺》、《壽紅袍》、《碧桃花》、《鳳凰山》、《全家福》、《醉打山門》、《瞎子拿奸》、《賣胭脂》等。解放后,浦江亂彈成為婺劇的一種主要聲腔,現已無浦江亂彈的專業和業余劇團,但在浦江縣至今還有幾十個以唱浦江亂彈為主的民間坐唱班。
臺州亂彈和浦江亂彈是民族民間文化的寶貴遺存,是戲曲的“活化石”,其歷史淵源、藝術形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亂彈表演團體萎縮,演員青黃不接,觀眾大量流失,劇種承傳出現困難,急需加以搶救、保護。
孟凡真 |
 |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42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 |
項目名稱: |
亂彈 亂彈(威縣亂彈)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傅林華 |
 |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58.11.18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浙江省臺州市 |
項目名稱: |
亂彈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許定龍 |
 |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41.01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浙江省臺州市 |
項目名稱: |
亂彈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文章來源:
徽藝坊鐵畫收集于網絡 http://www.bongj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