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蒙古族長調民歌-傳統音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www.bongjian.com | 編輯:徽藝坊鐵畫 | 發布時間:2016-06-17
內容導讀:蒙古族長調民歌 時間: 二OO六年 類別: 傳統音樂 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 編號: Ⅱ-3 申報地區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
蒙古族長調民歌
時間: |
二OO六年 |
類別: |
傳統音樂 |
地區: |
內蒙古自治區 |
編號: |
Ⅱ-3 |
申報地區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烏日汀”為“長久”、“永恒”之意,“哆”為“歌”之意。在相關著作和論文中,也將其直譯為“長歌”、“長調歌”或“草原牧歌”等。
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音樂形態的現狀,長調可界定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勞動中創造的,在野外放牧和傳統節慶時演唱的一種民歌。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諾古拉”(蒙古語音譯,波折音或裝飾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華彩唱法最具特色。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額爾古納河兩岸山林地帶向蒙古高原遷徙,生產方式也隨之從狩獵業轉變為畜牧業,長調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產生、發展了起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它逐漸取代結構方整的狩獵歌曲,占據了蒙古民歌的主導地位,最終形成了蒙古族音樂的典型風格,并對蒙古族音樂的其他形式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可以說,長調集中體現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征,并與蒙古民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心理、世界觀、生態觀、人生觀、風俗習慣等緊密聯系在一起,貫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歷史和社會生活中。長調的基本題材包括牧歌、思鄉曲、贊歌、婚禮歌和宴歌(也稱酒歌)等。
長調民歌所包含的題材與蒙古族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它是蒙古族全部節日慶典、婚禮宴會、親朋相聚、“那達慕”等活動中必唱的歌曲,全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心靈歷史和文化品位。代表曲目有《走馬》、《小黃馬》、《遼闊的草原》、《遼闊富饒的阿拉善》等。長調民歌的研究涉及到音樂學的諸多分支學科,對它的研究與保護實際上就是對歷史悠久的草原文明與草原文化類型最強有力的傳承與保護。
扎格達蘇榮 |
 |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54.12.19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內蒙古自治區 |
項目名稱: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項目類別: |
傳統音樂 |
加·道爾吉 |
 |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42.10.11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 |
項目名稱: |
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 |
項目類別: |
傳統音樂 |
淖爾吉瑪 |
 |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女 |
出生日期: |
1931.11.05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內蒙古自治區 |
項目名稱: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項目類別: |
傳統音樂 |
阿拉坦其其格 |
 |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女 |
出生日期: |
1955.12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內蒙古自治區 |
項目名稱: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項目類別: |
傳統音樂 |
寶音德力格爾 |
 |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女 |
出生日期: |
1934.02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內蒙古自治區 |
項目名稱: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項目類別: |
傳統音樂 |
巴德瑪 |
 |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女 |
出生日期: |
1940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內蒙古自治區 |
項目名稱: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項目類別: |
傳統音樂 |
莫德格 |
 |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女 |
出生日期: |
1932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內蒙古自治區 |
項目名稱: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項目類別: |
傳統音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