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秧歌戲(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來源:www.bongjian.com | 編輯:徽藝坊鐵畫 | 發布時間:2016-06-05
內容導讀:秧歌戲是我國北方地區廣泛流行的一種民間戲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陜西及內蒙古、山東等地。它起源于農民在田間地頭勞動時所唱的歌曲,后與民間舞蹈、雜技、武術等表演藝術相結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時演唱帶有故事情節的節目,逐步形成戲曲形式。
秧歌戲(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時間: |
二OO六年 |
類別: |
傳統戲劇 |
地區: |
河北省,山西省 |
編號: |
Ⅳ-70 |
秧歌戲是我國北方地區廣泛流行的一種民間戲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陜西及內蒙古、山東等地。它起源于農民在田間地頭勞動時所唱的歌曲,后與民間舞蹈、雜技、武術等表演藝術相結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時演唱帶有故事情節的節目,逐步形成戲曲形式。清代中葉,梆子腔劇種興盛以后,山西、河北、陜西的秧歌戲在不同程度上借鑒和吸收了當地梆子戲的劇目、音樂和表演藝術,逐漸發展為舞臺演出,向地方大戲演變。
各地的秧歌戲多以興起或流行的地區命名,如山西的祁(縣)太(谷)秧歌、朔縣秧歌、繁峙秧歌、襄(垣)武(鄉)秧歌,河北的定縣秧歌、隆堯秧歌、蔚縣秧歌,陜西的韓城秧歌、陜北秧歌等。這些秧歌有的以唱民歌小曲為主,如祁太秧歌、韓城秧歌、陜北秧歌;有的民歌組合與板式變化相結合,如朔縣秧歌、繁峙秧歌、蔚縣秧歌,其主要唱腔和板式多來自梆子腔,板式有頭性(慢板)、二性、三性、介板、散板及滾白等,其中的民歌小曲統稱“訓調”,包括【四平訓】、【苦相思訓】、【高字訓】、【下山訓】、【跌落金錢訓】、【推門訓】等,演唱時采用板胡、笛子、三弦等伴奏,俗稱“梆扭子”;有的屬于板式變化,如定縣秧歌、隆堯秧歌,唱腔板式分慢板、二性(二六)、快板、散板、導板等,演唱時用板鼓或梆擊節,大都不用管弦,只用鑼鼓伴奏,因此又叫“干板秧歌”。
各地秧歌戲的傳統劇目分小戲和大戲兩類,小戲俗稱“耍耍戲”,包括《王小趕腳》、《借》、《拐磨子》、《繡花燈》、《做小衫衫》、《天齊廟》、《小姑賢》、《藍橋會》、《呂蒙正趕齋》等,大戲包括《花亭會》、《九件衣》、《蘆花》、《日月圖》、《白蛇傳》、《老少換妻》、《梁山伯下山》、《李達鬧店》、《頂燈》、《泥窯》、《烏玉帶》、《姜郎休妻》、《蘆林相會》、《安安送米》等。秧歌戲腳色原只有小丑、小旦、小生“三小門”,后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須生、花臉、青衣“三大門”。其音樂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點,形成曲牌體與板腔體兼容的體制,表演也有了較大的豐富和提高。
秧歌戲形式比較靈活、自由,長于表現現實生活。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開展新秧歌劇運動,改革了秧歌戲的音樂、表演、裝扮,編演了《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牛永貴負傷》等表現群眾參加生產、學習及對敵斗爭題材的劇目。新秧歌劇運動的發展不僅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戲劇形式——新歌劇,而且推動了秧歌戲等民間小戲的革新與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各地的秧歌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朔縣秧歌、繁峙秧歌、定縣秧歌、隆堯秧歌等都建立了專業劇團。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各地的秧歌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山西的繁峙、襄垣,河北的蔚縣等地成立了專業秧歌劇團,演員經過正規化的訓練,演唱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但進入新時期以后,作為民間小戲劇種的秧歌戲不僅面臨與大劇種的激烈競爭,而且受到現代流行歌舞的擠壓,演出活動越來越少,不少秧歌劇種瀕臨消亡,急需社會各界加以關注和扶持。
秧歌戲•隆堯秧歌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隆堯縣
隆堯縣位于河北省南部,地處太行山東麓。境內有《史記》所記載的堯山、宣務山等。
隆堯秧歌是由古代當地勞動人民在插秧、收獲、勞作時的稻歌發展變化而來的。隆堯秧歌誕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組班登臺巡演于嘉慶年間,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
根據表演特點和地域的不同,隆堯秧歌又分為南北中三路。隆堯秧歌的主要特點,一是表演舞臺性,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藝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鄉土性,表演風格飽含鄉土氣息。三是劇目豐富,據統計達二百余出。四是語言通俗,唱詞道白樸實生動,口語民風濃,唱腔簡單明快。五是伴奏簡易,徒歌干唱,前期只有武場,以鼓鑼镲梆為主。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場樂器。
隆堯秧歌唱腔古樸,無絲竹相配。研究、發掘隆堯秧歌對于研究河北乃至中國戲曲史具有重要的價值。發掘、搶救、保護和發展隆堯秧歌對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促進作用。
目前,當地為保護這一珍貴劇種進行了不懈努力,但隆堯秧歌演員隊伍日益老化,觀眾群體非常窄小,發展已陷入低谷,急需搶救保護。
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定州市
定州秧歌又名定縣大秧歌,是流行在華北平原中西部的一個古老戲曲劇種,因發源地在定州而得名。據傳其源頭是一種民間小調,經過宋代文學家蘇軾整理而流傳下來。
定州秧歌在語言、唱腔、調式、劇目等方面有其獨有的特色。戲文淺顯易懂,明白如話,有大量方言俚語,生活氣息濃厚;男女唱腔均以宮調式為主,演唱是用本嗓、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傳統演唱沒有文樂伴奏,沒固定調門,演員隨意起調,加上管弦樂伴奏后,調值為D調。唱腔中大量運用襯字虛詞。旋律以下行旋律較多,但唱法中不乏詼諧俏皮;節奏以一板一眼為主,傳統板式達28種之多,仍舊保留了全用打擊樂伴奏(即大鑼腔)的形式;定州秧歌劇目豐富,涉域廣泛,包括愛情類、節孝類、公案類、滑稽類等,琳瑯滿目。著名社會科學家李景漢搜集出版的《定縣秧歌選》,收入了劇目近百個。
定州秧歌的唱腔獨特,傳統劇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為研究中國民俗以及傳統文化的第一手材料。目前,定州秧歌發展日漸式微,搶救、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
秧歌戲•朔州秧歌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朔州市
朔州秧歌是融武術、舞蹈、戲曲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流行于朔州市及周邊內蒙古南部的集寧、呼市、包頭及河套一帶,另河北張家口及陜西靠近山西的市縣也有存在。早期為廣場、街頭的秧歌舞隊表演的朔州秧歌歷史悠久,在宋代加入了武術成分,清代后期又加入故事內容,現在以舞蹈和戲曲兩種藝術形式活動于民間。
以舞蹈為主的秧歌稱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節慶和賀生日、祝壽、拜女婿、應邀還愿等民俗事象中表演。全部演出人員為108人,但也有30或50的。男角稱“踢鼓子”,女角稱“拉花”,男女成對表演。演員多扮成《水滸》、《西游記》中的人物,表演粗獷奔放。表演過程有入戶拜年、廣場表演、進院祝拜、坐燈官、壓街鎮邪、燒香祭風、燈場游園、旋旺火、接下程等一系列程式。表演分子、小場子和過街場,各有自己的表演形式。以演戲為主的秧歌稱為“大秧歌”。大秧歌唱腔集中了當地流行的民歌小調,借鑒了其他戲曲的唱腔結構和曲調,形成了獨特的板腔與曲牌的“綜合體”。劇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間故事為主。
朔州秧歌長期在當地流行,并演變為不同的藝術形式,為研究我國民間藝術的發展、流傳以及演變提供了鮮活的材料。由于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受表演的時限性影響,朔州秧歌與其他民間傳統藝術形式一樣,漸漸走向瀕危境地,搶救保護工作時不我待。
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繁峙縣
繁峙縣因寺廟多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屬忻州市。繁峙秧歌戲流行于繁峙縣及周邊地域。
“秧歌”曲調于明萬歷年間傳入繁峙的奮地和白馬石一帶(今屬應縣),當時只是一種在街頭跑攤子演唱的廣場藝術,群眾稱之為“玩藝兒”,又依地名稱其為“奮地秧歌”。清代道光年間,民間藝人張信、張代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調、器樂曲牌收集起來加以改進,并吸取了其他劇種的唱腔融合于“秧歌”之中,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劇目將其搬上舞臺演出,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并流傳至今。1956年10月1日,繁峙縣政府把流散的民間藝人組織起來,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劇團。
繁峙秧歌戲的劇目有86個,經常上演的七十多個,其中有早期的民間小戲,又有逐漸發展的連本大戲。繁峙秧歌唱腔結構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其中板腔體的基本板式有10種,曲牌體的“訓調”有17種,另外還有若干個小調,器樂曲牌75個。
繁峙秧歌戲是由民間舞蹈演變成為戲曲的,至今仍存留有演變過程的痕跡。尤其它的唱腔融匯了多種類型戲曲唱腔的形式,為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張福 |
 |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51.02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山西省-朔州市 |
項目名稱: |
秧歌戲 朔州秧歌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張潤來 |
 |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32.10.28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 |
項目名稱: |
秧歌戲 繁峙秧歌戲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任森奎 |
 |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32.07.23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 |
項目名稱: |
秧歌戲 武鄉秧歌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苗根生 |
 |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21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山西省-晉中市-祁縣 |
項目名稱: |
秧歌戲 祁太秧歌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白美云 |
 |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女 |
出生日期: |
1963.10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 |
項目名稱: |
秧歌戲 祁太秧歌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張占元 |
 |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41.07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河北省定州市 |
項目名稱: |
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張占元 |
 |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41.07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河北省定州市 |
項目名稱: |
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張元業 |
 |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32.02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山西省朔州市 |
項目名稱: |
秧歌戲(朔州秧歌戲)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劉巧菊 |
 |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女 |
出生日期: |
1942.09.19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河北省隆堯縣 |
項目名稱: |
秧歌戲(隆堯秧歌戲)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吳年成 |
 |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性 別: |
男 |
出生日期: |
1942.12.30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河北省隆堯縣 |
項目名稱: |
秧歌戲(隆堯秧歌戲) |
項目類別: |
傳統戲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