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面設計獨特、極具創(chuàng)意的校園文化墻,它沒有明亮的色彩,他沒有卡通的造型,但它卻能給予大家一種寓意深厚的美的享受,激勵全校師生不斷進取,奮發(fā)向上,并讓這淡淡的校園文化氣息悄悄破“墻”而出。沒錯,這就是蕪湖市鏡湖小學為慶祝建校50周年,與中國蕪湖鐵畫領先品牌的徽藝坊鐵畫合作,特別定制的“蕪湖十景”鐵畫作為校園文化墻裝飾畫。



“鏡湖細柳”:鳩茲廣場一旁的鏡湖,原名陶塘,位于市區(qū)中心,分東西兩湖,水面達二百余畝,是南宋狀元張孝祥“捐田百畝,匯而成湖”。因其水清可鑒,形似圓鏡,故名“鏡湖”。鏡湖以“環(huán)種楊柳”而景勝一方。今日依舊綠柳柔絲,低垂倒映,仿如一幅天然水墨畫卷。各式現(xiàn)代化建筑環(huán)湖矗立,又平添濃郁的現(xiàn)代都市情調。

“ 雙江塔影”。 中江塔巍然聳立于青弋江與長江交匯處的江堤上,半依鬧市半偎江,古人譽之為“江上芙蓉”,系蕪湖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江塔雄視雙江,影映二水,晨曦夕照,塔影長長,朝映浩浩大江,夕移清清弋水,波光塔影,美不勝收。入夜,月華皎皎,漁火點點,月升影移,波蕩影晃,伴之濤聲鈴聲,更令人陶然悠然。1988年,蕪湖市人民政府重修中江塔,使之以新的雄資與現(xiàn)代化大廈,多功能防洪墻交相輝映于雙江之畔,構成一幅古代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比肩同立的獨特的風景畫。

“天門煙浪”天門山雄踞蕪湖市北郊長江畔,因李白《望天門山》一詩而天下聞名。天門山系“夾江對峙”的東梁山、西梁山之并稱。天門二山中以東梁山最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瀉千里的長江折轉北去,形成“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題詠天門山的詩詞歌賦甚多,然最富氣勢的仍是李白《望天門山》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天門煙浪”的意境,正在于此。

“蕪湖十景”是風景與歷史的交融,而通過鐵畫加以呈現(xiàn),黑鐵打制的線條和塊面堆疊,細看飛點走線,錘痕斑斑,具有雕塑的立體美。黑白分明的色彩化繁為簡,營造出幽遠、神秘、樸素,以及高潔的意境,不經(jīng)意間將五彩繽紛的世界濃縮為清淡的兩元世界,從而冥冥中又與中國藝術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寧靜志遠,淡泊明志”的精神境界相契合

陽光照耀下的黑瓦白墻,古樸的徽州磚雕,將“鏡湖細柳”,“雙江塔影”,“天門煙浪”,“赭塔晴嵐”,“玩鞭春色”等十幅鐵畫襯托得栩栩如生,躍然于墻面。徘徊在墻根底下,讓人有種夢回徽州之意境!


鏡湖小學建校50周年了,“蕪湖十景”鐵畫文化墻是對歷史的追憶,也是對文化的傳承,同時也表達了對生活和大自然的贊美。只有對歷史有記憶的學校才有內涵,才能培養(yǎng)越來越多的人才。徽藝坊全體員工祝鏡小50周年,生日快樂!
